苏州姑苏发布:1200年,“绣”出山塘今时韵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QXvl1aB2lfkUfGyIzYJXzw
今年是山塘河开凿1200周年。1200年前,白居易主持疏浚河道、修筑堤岸,将阊门至虎丘的水道化作七里通途。这条因水而兴的商脉,成就“两岸商铺连云起”的盛景,在《姑苏繁华图》中永驻江南烟火。
当千年文脉邂逅现代文明,既要有守护历史肌理的定力,更需具备活化传承的智慧。山塘街绣出一幅“时间的双面绣”——一面是唐宋风骨凝成的飞檐黛瓦,一面是数字文明浇筑的光影星河;一面吟诵着“夜市卖菱藕”的古调,一面应和着“扫码听评弹”的新声。山塘街正用一个个精微细节,努力打造成为中国式旅游景点管理的样板。
苏灯流韵,晕染千年水巷
“镜头拉远点,将这幅流动的《姑苏繁华图》尽收画框”。夜晚,焕新升级的山塘街灯廊渐次绽放,数百盏苏灯沿河铺展。这是苏州灯彩市级传承人汪丽秋携团队精心打造的苏灯长廊,在“扎、糊、剪、绘”四绝技艺基础上,融多巴胺撞色美学,将千年水巷点染成昼夜不息的视觉长卷。
与此同时,山塘河两岸数千盏红灯笼被依次点亮,水波与灯影交织成星河,形成“灯火阑珊映碧波”的奇幻景象。这场被游客称为“姑苏魔法时刻”的倒数亮灯仪式,在社交平台掀起打卡热潮,成为游客游览古城夜景的新姿势。
游客们不再满足于随机邂逅夜景,而是像追日出、等潮汐般,将“亮灯”写进了行程清单。而亮灯的主角——山塘街的灯笼,也早已超越了景观照明的功能,演变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社交载体。
新式场景,编织江南梦境
近日,山塘街古戏台广场、新民桥畔及绣娘丝绸小广场等点位亮相一批以“花卉·葫芦·非遗”为主题的全新打卡点。古戏台广场的“葫芦花开”地标最为亮眼,葫芦装置与戏台翘角相映成趣,新民桥畔的“葫芦水韵”化作银河倾泻,立体花艺随水波潋滟,绣娘丝绸小广场的“夜光花树”以百年古木为纸,用荧光绣出满树星辉。在拿捏氛围感这一块,山塘街从来都是行家里手。作为古城文旅地标,山塘街始终注重在传统底蕴中注入时代元素。继春节期间推出的“好运蛇小宝”生肖主题装置狠狠圈了一波粉后,此次氛围布置以非遗文化为脉络,通过现代材料与灯光技术的创新运用,打造可沉浸式体验的景观场景。
此外,遵循微改造、精提升理念,对山塘桥等点位实施绿化景观更新、空调外机罩整修提升工作,在保留古建风貌的基础上,让历史肌理与现代细节自然衔接。
智慧守护,涵养古城温度
古巷深处,数字触角悄然延伸。高清智能摄像头隐藏在各处,客流数据在云端实时跳动,当街区瞬时人流量接近承载值时,可以及时预判客流高峰,更能通过广播系统精准引导,织就一张未雨绸缪的守护网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借助该系统成功帮助一名走失的幼童与家人安全团聚,从接到求助信息到完成寻回仅用时20分钟。
相较于硬件升级,服务体系的智慧化转型更显温情。春末夏初的潮热里,游客常能邂逅一场“人工细雨”,这是景区在古戏台等人流密集区设置的智能喷雾降温系统,防止游客中暑。针对老年游客推出“银龄关怀”模式,由志愿者帮助完成一对一网络取票。配备应急医疗箱,内置防暑药品及医用物资,满足游客日常应急需求。
既守得住“小桥流水”的留白意境,又添得几分“灯火可亲”的现代温度,山塘街正以智慧化改造诠释现代治理,让千年古巷焕发新活力。
站在白居易曾驻足的河埠头,看游客在智能导览屏前追溯治水典故,望非遗灯彩的流光漫过1200年前堆砌的青石堤岸,忽然读懂山塘街的真正魅力——它是一条始终在生长的活态文脉。灯火千年未灭,新颜与古韵长歌,这便是山塘街献给时光的答案,也是古城 “亘古亘新” 最生动的注脚。